Wednesday 13 February 2019

"Zu Asche, Zu Staub 塵歸塵, 土歸土" 追劇 [巴比倫柏林 Babylon Berlin]


給喜歡追劇的影劇人, 一點不一樣的選擇. 希望有一天台灣的電視台也可以播出.


雖然晚了一年多, 但終究還是跟到了. "巴比倫柏林"(Babylon Berlin)是第一部德國公共電視ARD與有線電視Sky共同出資, 製作的德國歷史大劇, 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 德國威瑪共和時期(Weimar Republic)在1929年柏林發生的犯罪劇情影集.

據說, "巴比倫柏林"是德國有史以來最貴的非英語系電視劇, 斥資三千八百萬歐元 (約13億兩千萬台幣).   目前有兩季, 共16集.    2017年10月, 在德國首映, 而2018在英國美國等,有線電視以及Netflix上映. 第三季目前正在籌劃中.

2018年, 這部"巴比倫柏林"席捲德國影劇界無數獎項 - 包括最佳影集, 最佳攝影,  最佳製片.    而整齣戲的鋪陳, 圍繞在戰後德國威瑪共和時期, 社會動盪不安, 戰後貧窮大眾的凍死骨與貴族資本家的酒肉臭同時在柏林上演,  在這個當時藝術, 文化, 政經, 色情與黑道極盛時期的世界之都, 交織了這個時期社會黑暗遮羞布, 企圖掩飾人性脆弱. 

就像導演兼編劇Henk Handloegten所說:"製作這部影片的目的之一,  是想讓大眾了解,  納粹並不是突然從天上掉下來, 而是人民在經歷德國社會動盪變化之際所做出的反應調整"   

影片中,  極左與極右, 共產與納粹, 病死窮困與揮金飲性, 不加修飾的混在每個長鏡頭, 導演們(有三個)擅長用錯綜複雜的故事引線與倒敘手法來緊緊扣住每一個事件, 看得我好累,  但超過癮的, 好久沒有用腦看影集了...

劇情一開始, 由主角拉赫(Rath)一位科隆出身歷經戰爭創傷而退役的警探, 為了揭露(銷毀)高層(他父親)的桃色醜聞, 隻身來到柏林.   另一位主角夏洛特(Charlotte)白天在警局打零工在謀殺組建檔, 而晚上為了支撐全家生計而在夜店當應召女郎,  兩人在電梯前意外撞見而拿錯對方的工作負片而展開.

如果對這段歷史不是很了解的觀眾(像我), 一開始看可能會因為對歷史淵源不了解而頭昏腦脹, 但過幾集之後, 會整個故事情節大爆發 - 威瑪共和的民主體制岌岌可危,  遭受俄國共產黨鼓吹,  德國帝制復辟納粹威脅,   與歐洲各鄰國之間政治不平衡彼此猜忌,  戰後失業率急遽升高,  社會不安暴動黑幫黑金橫行,  媒體被極左極右派壟斷包圍,  偶像英雄式崇拜的政治人物崛起 (這些聽起來有沒有很熟悉???!!!)

連著兩個星期, 追劇看完這系列影集, 突然覺得想抽根煙, 透過裊裊煙霧模糊地看著世界正在發生的新聞 - 是故事? 是歷史? 還是現實?

"Zu Asche, Zu Staub" 塵歸塵, 土歸土, 就讓這極盡奢華紙醉金迷的夜晚, 暫時忘掉愛, 忘掉永恆.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英國衛報
Read more ...

Sunday 28 August 2016

一個城市的表情 Łódź

每個城市都有他/她的表情.



Łódź (中文發音接近''霧許'') , 這個位於波蘭中部的舊工業城, 也是波蘭電影歷史中心.  長久以來發展出視覺藝術, 讓這個城市獨特於其他古老傳統的波蘭城市.


那是一種無法形容的張力, 嗯, 有點像是在昏暗小酒館裡煙霧繚繞, 忽明忽滅的燈光投射在剛剛呼出幾口煙圈圈所形成的光暈那樣的頹廢.


Bazant 說在他心中Łódź 是David Lynch.
我不是很了解/喜歡 David Lynch 的電影, 就是那種整個過程會一直刺刺刺進你的耳朵, 你的瞳孔, 你的靈魂.....  一開始感覺很不舒服, 到最後卻很難忘.   Łódź,  是一個這樣的城市.  


在巴士站下車時, 這對繪於橋墩牆面的男女, 簡略地含蓄地透露出這個城市的個性.


這些塗鴉藝術, 其實是一個都市型態組織(Urban Forms)所發起的一系列街頭藝術展覽, 藉由世界各地獨立創作者, 在既有的公共空間(大部分是大樓牆面)創造進而啟發 Łódź 城市文化.  這一系列的創作都具有空間關聯性及延續性.  從2009年到目前為止, 有34個藝術牆面散布於城市角落, 該城市的旅遊局, 更發展了一張尋找城市畫廊的地圖, 讓觀光客在尋找寶可夢之外, 還有其他的選擇 


上幅是呼應了隔壁頹頃大樓(下圖)的創作


而這棟是情趣商品專賣店(至於還有賣什麼商品, 我就不清楚了)


這完全是我當時的動作, 這位創作者諷刺地描繪了觀光客.


這像是買醉女人等待永遠不會打來的電話....


巷口轉身驚鴻一撇, 在侷促狹小的牆面空間, 仍由林中振翅高飛.

售票亭屋頂上的貓?


至於比較接近David Lynch 的部分, 是真的跟電影有關.   Łódź 不但有電影學院, 還有電影博物館, 展示珍貴的電影攝影/放映器材, 以及早期電影史料.


當然, 這個城市保留了紡織工業時期的紅磚建築, 後來有一部分, 轉型成大型商場, 電影院, 戲院,博物館的綜合開放空間 (MANUFAKTURA) .



題外話:  波蘭各城市的自行車道規劃相當便利, 安全.  很多人車分道, 或是自行車優先的措施讓鐵馬成為最多城市人利用的交通工具, 類似台北U-Bike的公共自行車在各大城市都設有據點, 而且數量密集.  成為觀光客(我)最佳尋寶座騎!

Read more ...

Thursday 4 February 2016

Go Wild 荒野趣 (趴萬) : 帆船, 活火山, 海洋假期

Bazant:  你的緊急繩結還有救生衣準備好了嗎?
我: (狐疑) 咦?  為何?  不是只要比基尼和海灘沙龍裙嗎?  (腦袋一邊幻想著慵懶躺在甲板上, 頭髮隨風飄逸, 啜一口冰鎮沁涼紐西蘭氣泡酒, 一邊心裏竊竊自喜聖誕節的折扣血拼...)
Bazant:  你真的以為拉繩駕船揚風帆是像在鐵達尼號上嗎?  浪高2公尺風速超過14海里最好保證你還在船上....
我: .....  (默默退下, 翻出快乾短褲和運動上衣, 還有螢光緊急救生衣.....)

為了迎接新的海洋國度, 慶祝台灣的第一位女總統誕生.
噗鸚週報就以航海揚帆, 開啟第一次海洋遊記.


雖然2008年在Croatia 克羅埃西亞有過一次揚帆船的經驗, 但那一次純粹是當遊客, 跟著一群有經驗的船長及水手朋友們, 度過5天5夜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的帆船體驗, 對於航海完全陌生.  (只證明了我不會暈船!!!)

紐西蘭的奧克蘭號稱是帆船之都, 是全世界每人平均擁有帆船密度最高的城市(倒也不是真的有很多帆船, 只是跟其他大都市比起來, 人口太少了, 分母變小, 每人平均帆船密度自然變大...  ;) ) 為了這次的聖誕節揚帆之旅, Bazant和我特別再去上了專業的帆船課程, 分別完成了進階和初階的國際帆船駕駛.  就算是船長中途遇難(阿彌陀佛....), 我們兩個還是可以把船安全的開回家....   這次由有經驗的荷蘭船長夫婦帶領, 我和Bazant在一番研究之後, 決定在近海水域, 有諸多島嶼圍繞的Bay Of Islands (紐西蘭北島東北部)租下船齡10年的 Beneteau 343, 這艘有兩個臥艙的35英呎重型帆船(Keel Boat), 大小適中, 設備相當齊全, 而且, Bay Of Islands 是紐西蘭北島著名的觀光景點, 陽光, 沙灘, 小島, 椰影, 常常讓人有太平洋度假小島的感覺.  
Bay Of Islands 位於紐西蘭北島東北部群島區塊.  從奧克蘭開車至該區域最熱鬧的小鎮Paihia需要3.5小時.  是北島著名夏季觀光景點, 舉凡賞鯨/豚, 釣魚, 海灘, 浮潛, 都很熱鬧, 就像墾丁之於台灣.  是個國際與國內觀光客都愛的夏日度假勝地.  尤其是灣內小島群集, 沿岸有眾多深水港灣, 魚群聚集, 對於愛釣魚的紐西蘭人來說, 這裡就是天堂...   

這次我們租船5天5夜, 在Bay Of Islands 海域航行, 老天爺相當幫忙, 連續五天氣候溫暖, 只有一天下雨, 波濤洶湧, 其他四天風向海象都平穩, 讓我們足足揚帆航行了數十海哩. 在船上學到航海真功夫.  包括前帆, 主帆隨著風向風力張力掌控, 控制鬆弛主竿繩索, 吃風換帆轉換速度, 還有風平浪靜時的引擎怠速前進.....  
像我這種不講求速度的度假小YY, 只要能安穩的抵達目的地就很阿彌陀佛了....  沒想到, 我們的船長是個速度狂, 風一來馬上一聲令下換帆轉向, 這輩子真正感受到 ''乘風破浪'' 這成語的真意, 害我心裏一直哼起 ''北海小英雄'' 和 ''海王子''的主題曲...   (各位看倌馬上識破村姑的作古歲數了)  然後就陷入無止境的換帆收拉繩索迴圈.....



吃風全速前進的時候, 真的很有成就感, 但大自然氣候的流動是很奧妙的, 氣流的轉換一陣陣, 風速也一陣陣, 有時會突然起風, 有時開到一半就突然停了, 因為這個區域風進不來, 然後下一秒看著海面上有一圈圈漣漪波光突然靠近, 船長馬上喊:  拉主繩.  然後船就咻的一下乘風啟航.


Bazant 還非常有自信地駕駛 (一派輕鬆樣), 為了維護男人的自尊心, 後來歷經驚濤駭浪的驚呆樣就不PO了.....   

一開始以為轉船舵很簡單, 就像開車一樣嘛, 有什麼困難.  後來實際操作的結果是 - 因為船前進有惰性(inertia), 導致控制方向有數秒的落差, 而秒數的差別又跟船前進的方向和風速有關係, 一切只能靠經驗值來判斷, 否則很容易轉過頭或不夠而讓船隻失去方向而減速/加速, 導致無法控制航行. 在茫茫大海還好, 要是發生在沿岸或淺水域, 就很容易發生撞岩觸礁的慘劇...  


像這樣船桅傾斜45度角的狀況一直發生, 海水不斷湧進來, 然後又換邊....  只有船長和Bazant非常享受海水倒灌的樂趣, 我也只好被迫享受天然海鹽滋潤皮膚的免費SPA....  
有人可能會問:  ''那為何不進船艙裡?  這樣就不會被海水淋濕了? ''  
對, 是不會被海水淋濕, 但是會被嘔吐物洗禮.  尤其船隻在行進當中, 船身相當搖晃, 在船艙裡搖晃的程度感覺是在甲板的數倍, 而且密閉的空間氣味更容易產生不適.  
總而言之, 那種穿著比基尼在遊艇上搔首弄姿, 偶而吹風撩髮, 啜飲香檳的畫面完全不適用在這次的航海行程......  還好, 沿途的荒島旅程補足了所有驚喜刺激.  

這是紐西蘭東北角Cape Brett著名的Hole in the Rock, 是海鳥群保護區.  從遠方看來非常的壯觀, 小船如我們可以從洞中間穿過.


這是聖誕夜(25日)的月光, 我們停泊在Kerikeri港灣附近, 吃著晚餐, 搭配滿月照映在靜默海面上, 波光粼粼, 襯著滿天星斗, 突然間, 電影碧海藍天(The Big Blue)的背景音樂在腦海迴盪, 眼前幾乎有種看到海豚跳躍海面的錯覺....  
我有點茫然, 輕輕地拉著Bazant問:  你剛剛有看到東西跳躍海面上嗎?  
''嗯? 喔.... 那是我剛剛把魚骨頭丟進海裡.....'' 然後繼續咀嚼今天的海釣漁獲, 還打了一大飽嗝.... (眼球滾無止境....)


入境隨俗, 免不了要釣一下魚.  對於釣魚完全沒有興趣也沒有耐性的Bazant展現無比的覓食毅力. 話說, 如果在帆船荒島上什麼存糧都沒有的情況下, 任誰都會奮戰獵食吧...  
厲害的是, 竟然可以連釣兩條魚, 包括太平洋紅鯛!!!!

處理晚餐中, 新鮮海釣紅鯛, 嗯嗯, 那種香甜海味是說不出的好滋味 (嗯?  聽起來像是XX魷魚絲的廣告詞? )


船隻停泊在岸邊, 上下岸都要登著氣艇.  


晨霧繚繞, 好美.  (ㄟ ㄟ...  你沒提到臥艙裡又濕又冷的潮氣, 讓夜宿海洋好難睡的窘境)


Bay of Islands 處處是這樣荒蕪的小島, 這座最大的小島Urupukapuka從南到北走完只要三個小時, 是個保護林地, 可以野地露營, 游泳, 浮潛, 望著碧綠清澈的海水, 我們怎能錯過在小島冒險享受的機會呢?  各式各樣的岩岸, 砂礫海灘, 白沙灣夾雜著各種海洋生物, 只可惜沒有Go-Pro把所有眼裡的奇景記錄下來...   在第三個晚上, 我們航行到太平洋外海, 在已經廢棄的Whangamumu 捕鯨港灣, 停泊過夜.  我們依照導覽, 在捕鯨站的港灣找到了舊時捕鯨工人洗澡的野外冷泉, 那是一處四周圍用蕨類和棕梠樹掩蓋的野生天然池水, 上頭有山頭清澈的溪流傾瀉而下的小瀑布, 站在下方, 完全是SPA水柱療法, 消除肩頸痠痛.   整個畫面像是印象派畫家高更的大溪地畫作, 更像四季飯店在太平洋小島的私人浴池.      
站在溪流水池中央, 任由清澈冷冽的溪水從我的髮梢, 睫毛, 唇齒之間流過, 心中想著:  人類花了好大的氣力把野生原始剷平, 創建所謂的文明.  然後花更多的時間汗水, 營造出文明當中的自然感.  然後這樣的''類自然感''只讓少數有財富階級的人擁有, 大部分的人卻還是生活在水泥的牢籠裡, 忘記原本世界的樣貌, 其實就是那自然原始的樣貌.....   還是, 我又天真了?   


之後的新年假期, 我們去東邊的Bay Of Plenty 搭著渡船參觀紐西蘭僅有的海洋活火山 - White Island.   雙腳踩上的一霎那, 地表溫度傳達出岩漿活躍的訊息, 呼吸到的, 是刺鼻的硫磺味, 是百倍於陽明山馬槽溫泉的硫磺味, 以至於每個遊客都必須戴上毒氣面罩, 以免二氧化硫中毒.   看著一處處冒煙活躍的活火山, 導遊告訴我們, 這個年輕的活火山已經連續噴發了15萬年了, 也就是說, 任何時候, 紐西蘭這塊區域隨時面臨著火山大噴發的危機.   我看著大家頭上戴的工地帽, 臉上帶著防毒面具, 心想:  要是真的來個大爆發, 這些所謂的防護措施根本沒用吧.   



話雖如此, 這活火山之旅真是令人大開眼界, 站在活躍的火山島上, 面對龐然巨煙不斷從地表噴發, 我似乎又看到了電影魔戒裡的黑魔王索倫和半獸人從火山啞口緩緩升起的畫面.....  
(這位村姑, 你可能是二氧化硫中毒, 開始產生幻覺了)

回程的海上, 途中遇見二十來隻的野生海豚不斷跳躍的引導船隻前進, 不但不怕生, 還繞著渡船故意躍出海面供遊客拍照...  

我說:  海豚們啊, 你們就乖乖的待在這裡, 千萬不要游到過度捕撈漁獲又貪心殘忍的國度啊.....  





Read more ...

Monday 25 May 2015

2015 歐洲之星歌唱大賽 60週年紀念版

自從1956年開始, 歐洲之星歌唱大賽到今年已經是第60 屆, 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為期最長的國際歌唱大賽. 儼然已經成為國際間除了運動性質之外, 最受全球矚目的賽事.  就連中國, 澳洲都有現場直播.
除此之外, 今年為了紀念60週年, 澳洲還成為客座參賽國家

歐洲之星歌唱大賽不可不知道的事實:
1. 主辦國家為前一年冠軍代表國. 但也有多次因為政治或是財務而拒絕主辦的例子. 例如1960年, 荷蘭因為財務吃緊而拒絕承辦歐洲之星歌唱大賽, 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好心成為概括承受的主辦國家, 也因為如此, BBC相繼辦了四次冠軍不是英國隊的歌唱大賽.

2. 1968年冠軍歌曲 ‘La La La’ 由西班牙歌手奪得, 其中歌詞包含80個 La


3. 1978 年, 以色列參賽得冠, 阿拉伯國家約旦的國內轉播畫面是用鮮花畫面替代以色列隊伍, 並徑自宣其實是亞軍的比利時隊得冠.


4. 1989年, 法國代表歌手年僅11歲, 同年, 以色列代表歌手也因為只有12歲年紀出賽而引發爭議, 隔年1990主辦單位決議參賽者必須年滿16歲方可上台表演


5. 歐洲之星冠軍一舉成名歌手: 代表瑞士的席琳迪翁Celine Dion , 瑞典的ABBA, 愛爾蘭John Logan


6. 大會組織規定, 比賽表演團體最多6人.  表演時不得攜帶任何活體動物


7. 2005年, 黎巴嫩退出歌唱大賽, 因其國內電台拒絕轉播以色列代表歌唱部分.  (註: 黎巴嫩法律明文規定 ‘拒絕以色列的存在’)


8. 2006年, 芬蘭隊Lordi 以怪獸妖魔裝唱出史無前例, 至今唯一的重金屬搖滾歐洲之星歌唱大賽冠軍 – Hard Rock Hallelujah 搖滾哈利路亞


9. 2009 莫斯科主辦單位要求喬治亞隊伍更改歌詞 We Don’t Wanna Put In. (意指俄羅斯總統Putin)  喬治亞隊拒絕而退出該年歌唱大賽.  (註: 2008年俄羅斯出兵侵占喬治亞)


10. 2014 年, Paul Jordan 以研究歐洲之星歌唱大賽為研究主題, 獲得格拉斯哥大學博士學位, 同年出版了歐洲之星歌唱大賽研究的學術書籍



回到2015的歐洲之星歌唱大賽主題.
今年的歐洲之星歌唱大賽在音樂之都維也納盛大舉行.  一開場就由維也納愛樂交響樂團, 維也納廣播交響樂團演奏開場 (古典音樂界的兩大台柱都出現了)

今年的冠軍隊是 – 瑞典! 又是瑞典, 暨2012年Euphoria之後, 瑞典俊俏小生Mans 以Hero一曲,  終於打敗俄羅斯美女牌, 再次為瑞典爭取到歐洲之星歌唱大賽2015冠軍.

Sweden – Hero by Måns Zelmerlöw

這首描述歌手小時候被霸凌而鼓舞人心的歌曲, 不同於花招百出的其他流行曲風, 簡單而獨到的互動投影舞台設計, 讓這位小鮮肉, 噢不不不, 年輕歌手, 就算穿著汗臭衫, 也一舉奪冠.  不過說真的, 他的歌聲跟其他的實力派歌手比起來, 實在有待加強.  個人覺得8 out of 10 (其中小臉蛋和二頭肌就占了7…)


Italy - Grande Amore by Il Volo

義大利隊在大眾投票當中是最高分的 (50%是評審票決, 另50%是大眾電話投票).  換句話說, 是大眾心中真正的冠軍.  優美的義大利歌劇三人組 - 由小油頭, 大眼蛙, 和濃眉哥掏心挖肺的唱出義大利情歌 – Grande Amore (又是Amore, 哪位看倌可以告訴我到底哪一首義大利歌沒有Amore的…) 我個人覺得: 歌劇, 場景, 帥哥, 是這支隊伍成功的原因.  這首曲風有點老調, 雖然很義大利, 很歐洲之星, 但是缺少了創新獨特的元素, 給8/10.


Australia - Tonight Again by Guy Sebastian

澳洲隊是今年的客座邀請隊伍, 至於為何是澳洲隊, 個人並沒有深究.  (村姑直覺是因為Australia 念起來跟Austria 很像 … 逃)  這個澳洲歌手是2013年紐西蘭X-Factor歌唱大賽的冠軍, 實力唱將沒話說, 舞台設計表演其實非常專業, 直逼A咖流行歌手表演架勢. 輕快的曲風更是把一連串沈悶哀傷世界和平的歌曲, 給比了下去.  (澳洲的陽光就是不一樣)  我個人給9/10.


UK - Still In Love with You by Electric Velvet

英國對這次派出雙人對唱Still In Love With You.  以The Great Gatsby 1920年代的曲風, 輕鬆唱出俏皮(就算輸了也無所謂)的風格.  中場更以LED發光衣晶亮全場, 個人覺得這是英國這幾年來表現最突出的一次.  雖然那位阿姊可以再個減五公斤, 讓整首曲子唱起來更輕盈一點.  畢竟上台嘛, 不要讓大家以為全英國只有綺拉奈莉Keira Knightley 和凱特王妃兩個瘦子.     我給7/10


Germany – Black Smoke by Ann Sophie

很不幸的, 這首德國隊歌曲Black Smoke 並沒有受到大家的青睞 -  0 零 zero !!!
最終得分竟然是零分.  我個人認為, 編曲, 唱法, 表演, 舞台, 都極具風格的一手歌竟然沒有人認同….  分數…. 就留給各位看倌評價吧.


整體來說, 今年的歐洲之星歌唱大賽表演, 雖然有些技術上的小瑕疵, 整個舞台設計和開場都附有奧地利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風格, 且傳達了主題Building Bridges大融合的概念.  可是, 主持人串場明顯經驗不足, 冷笑話不斷, 中場的表演也缺乏娛樂效果, 讓人想一直快轉到各國播報分數的階段.  為了彌補沉悶的氣氛, 村姑特此附上2006年冠軍隊伍 – 黑色重金屬Lordi 的搖滾哈利路亞, 為這60週年慶劃下句點.

Finland – Hard Rock Hallelujah by Lordi


Read more ...

Wednesday 15 October 2014

一山還有一山高: 南島登高紀事

 
從海平面優游獨木舟, 一路健行到白雪靄靄的高峰. 這南島的嚴冬, 把紐西蘭壯闊景緻藏起來了, 只留給瘋狂冬季旅人,在山裡看透寒冷, 體驗冷峻嚴苛....     自從2011年底當純觀光客在南島快速轉了一圈後, 搬到這裡整整兩年, 還沒有機會健行紐西蘭南島的高山大水.  一直以''有經驗的登山客''自豪的我們, 這次, 趁著初春山上積雪未消, 決定前進山林, 背著重裝登山包, 腳踩四季登山鞋, 穿著在倉庫沈睡已久的冬季禦寒大衣, 帶著滿肚肥油, 噢不不不, 是帶著矯健身手, 到南島冬季雪地健行. 這次健行超過一百五十公里, 包括:  舉世聞名的Routeburn Track 走了兩次,  Kepler Track因為部分山區雪崩只走了一半,   獨木舟滑行觀光客必到景點'密佛冰河峽灣(Milford Sound)',  瓦納卡湖登高景點Roys Peak, 最後勇敢挑戰Mt. Cook National Park 群峰Mueller Hut Track - 兩次.   皆夜宿於紐西蘭國家山林保護局所設置的旅站木屋, 雖然簡陋, 但在山區有可以遮風避雨的木屋, 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而且, 這旅站木屋, 到了夏季, 可是要價每人一晚54紐幣(相當於台幣1350) 而且在夏季一位難求呢!

Kepler Track
位於Te Anau  附近的Kepler Track 是紐西蘭九大縱走之一, 總長60 公里, 通常是四天三夜的健行步道. 由於高山山區有雪崩的警訊, 我們只走了28公里登頂到Luxmore Hut夜宿一晚隔天便打道回府.  

登頂全景環顧眾山, 靄靄白雪蓋頭.   雲海之下是Te Anau湖(哇賽, 好大的湖, 好清楚噢....)

好啦, 這張看得比較清楚一點.  從廚房望出去的夕照景致挺不賴的


簡易木屋 Luxmore Hut (標高1085 metres) 說實在的, 這一點都不簡陋, 有48單人床墊的棧板木床, 一個大廚房(夏季時會有瓦斯供應), 一個燒柴/炭的火爐, 吃飯間.  簡易廁所(夏季有沖水廁所!!!) 坐落在山巔, 遠眺群山湖畔, 這登山客的居所會不會太奢華太浪漫了.




Routeburn Track  
為了繼續挑戰紐西蘭的九大縱走, 我們鼓起勇氣, 選擇了山景壯闊, 卻也難度較高的Routeburn Track. 這條全長40 公里, 自從1880年便開始成為紐西蘭最為著名的登山步道之一,  提供愛好登山客的三天兩夜的全視野山景, 穿過松林步道, 草原荒地, 到標高1300公尺的Harris Saddle, 鳥瞰Hollyford Valley 和 Fiordland Mountains全景.  一開始, 因為紐西蘭山林保護局的登山警告, 說是山頂有嚴重雪崩, 不建議走完全程, 所以我們打算從The Divide走到Lake McKenzie Hut 過夜, 然後試探性地繞到山頂, 看看"雪崩"程度.  到達Lake McKenzie之後, 發現沿路雖然積雪未退, 但也沒有到''雪崩''的嚴重程度, 我們兩個背著兩天食糧, 只好走到Harris Saddle 的休息站, 原途折返回Lake McKenzie Hut過夜, 也經歷村姑人生中, 最美最寂靜的銀河夜空.    
山後, Bazant 心有不甘的說, ''人都已經來了, 一定要走完Routeburn Track'', 於是兩個傻乎乎的隔一天開到步道的另一個起點 - Glenorchy, 再從Glenorchy走回Harris Saddle, 夜宿Routeburn Track Falls Hut.  這樣我們算是Routeburn Track走兩回了吧.    


 Lake Mackenzie Hut (1036 metres) 

Harris Saddle (1300 Meters) 中途休息站, 不可夜宿.  後面的廁所可以鳥瞰全山雪景, 讓如廁的時候也有好心情.  (嗯... 終於知道為何登山的時候會天外飛來一陣細雨....)  



湖面完全結冰的Harris Lake, 高山陽光反射下, 波光粼粼(也算嗎?) 



Routeburn Falls Hut (970 metres) 
在這裡住了兩晚, 撿了兩天的柴, 燒了兩天的火, 享受了最奢侈的寂靜, 數不清的銀河夜空和劃過的流星, 果然年紀大了, 對天地人的體悟, 從年輕時的理所當然轉化成惜福感恩.  (ㄟ ㄟ ㄟ , 你沒有提到兩天沒洗澡又臭又癢的'體悟')






(Photo By Bazant) 


Lake Wanaka
名的瓦納卡湖, 是紐西蘭南島著名的休閒度假中心, 夏天划船釣魚, 冬天滑雪登頂.  諾大的瓦納卡湖, 有棵著名的湖中樹, 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攝影練習營找到這棵樹的影子....   

清晨六點攝影狂熱份子鏡頭下的瓦納卡湖: 
(By Bazant)

鏡頭背後寫真: 


Mt. Cook National Park
庫克國家公園相當于我們的玉山國家公園, 涵蓋好幾座高山群峰, 山腳下的國家公園村莊, 有一處遊客中心, 一家飯店(The Hermitage Hotel),  一家汽車旅館和一家青年旅館, 兩家餐廳, 一家運動器材出租店.  就這樣.  整個村莊建築非常低調, 從遠處望去, 那幾座建築全都隱藏在山林之中, 墨綠色的建材, 單層建物, 用整片樹林覆蓋當圍牆.  說真的, 雖然諸多限制讓遊客在這世界級的觀光景點處處不方便 - 住宿, 購物, 餐飲幾乎沒有選擇, 建築一點也沒有特色也不想讓人在門前拍照留念打卡.  但是, 這一切的發展與山川冰河並容, 景致融入自然環境一點也不衝突, 當然也就不會有過度開發極度商業化或破壞國土造成土石流等災害.
該自然就給自然的空間, 其他的商業便利, 就留給城市提供服務吧.

你看得出來前方是一片建築嗎? 


Mueller Hut (1780 metres)
4公里的步道, 坡度上昇1100公尺.  平均度的陡坡快30度.   一開始查資料的時候, 心想:  這有什麼難的, 45度我都上去過了......  事實是:  爬完第一階段到Sealy Tarn, 大概只剩下半條命, 沿途Z型階梯沿山形而上, 中途停靠約5-6次.  準備第二階段繼續攻頂時, 抬頭看著前方的路徑, 竟然腿軟了.  沒有路徑 應該說是, 路徑和指標已經被靄靄白雪掩埋.  只剩下超過45度雪坡和登山者凌亂的足跡.... 
沒有誇張, 就是這樣的斜坡....

在經歷過兩個小時連續陡坡還看不見前方的路徑, 心裡已經打算放棄好幾回的時候, 突然一個轉彎, 那紅色小屋Mueller Hut 頓時出現在眼前, 腦中突然浮現'柳暗花明又一村' 這句話, 從來沒有這麼的絕望同時又有希望,  這個紅色小木屋, 還有周遭的冰河壯闊, 讓沒有準備睡袋夜宿的我們, 決定明天再上山, 探究Mt. Cook, Mt. Oliver, Tasman/Mueller Glacier 的景致.



一間紅色小木屋, 一片雪白大地, 一夜明月寂靜, 這張夜景被中秋的月光曬得好亮
Photo by Bazant 

Milford Sound
登高之外, 這一次也造訪了世界遺產的密佛峽灣(Milford Sound). 只不過, 有別于一般座豪華渡輪的觀光客, 我們起了個大早, 發了個神經, 租了艘獨木舟, 優游在這被萬年冰河侵蝕過的峽灣, 慢慢的度過這冬末春初的晨光.   沒有太多渡輪, 沒有直升機, 沒有觀光客的喧嘩, 一切都是靜靜的, 只聽得到獨木舟划槳將水撩起再拍打入海面的啪嚓聲.  還有海豹懶洋洋躺在岸邊曬太陽, 偶而用肥肥的肚子跟石頭摩擦的沙沙聲.    世界盡頭的韻律, 原來這麼好聽......


這個冬季假期結束, 回到都市(?)後, 依然聽到的深夜裡轟隆轟隆的雪崩聲響.... 那片寂靜, 忘也忘不了.
Read more ...